童明教授所著《美国文学史》尤其深广的时空跨度,如此规模的英文版美国文学史论著是首次在国内出版。熟知美国学界的最新研究动态,又有亚洲学者的独特视角,同时兼顾史学研究和重点作品的赏析。见解独到,文笔优雅,是国内学人不可多得的一部好书。
《美国文学史》是为中国的学者、学生写的一部学术专著。2002年由南京译林出版社出版之后,颇得读者厚爱,增印多次。《美国文学史》意欲涵盖六百年历史而不失其精神脉络,详略得当。本书的重点是为每个时期提供宏观概念的叙述,为重要作家和重要作品提供翔实的介绍和分析,针对重要作品的美学、文化和历史价值提出准确的评论。此书采纳美国学术界的普遍看法,同时参考作者在加州州立大学多年教授美国文学的心得笔记。
《美国文学史(增订版)》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美国文学史课程教材,具有以下特点:增订版内容更加充实,涵盖美国自殖民时期至21世纪初600年来的文学、哲学、文化思潮。精辟解读重要作家的经典作品,既可用作教材,也是难得的学术专著。跨文化的视角,多层次的叙述,新意卓见,皎然迭出。在欧美近代思潮的宏观图景内论述美国文学的传统风格及50年来的文学主流和势脉。英语行文流畅优雅,庄谐并陈,引人入胜 “新经典”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系列教材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并结合英语专业教学的最新发展而编写,包括英语语言技能、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三个类别,涵盖高校英语专业本科至研究生各阶段、各方向主要课程,本系列教材作者权威,内容经典,注重时代性和实用性,有助于学习者进一步提高语言技能,扩充专业知识,培养应用能力,提升综合素养。
童明(笔名。原名:刘军),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英语系终身职教授, 本校杰出教授(University Outstanding Professor),美国学术期刊《东西方思想》(JET)编委, 国内 《中国翻译》和《外国文学》的编委,现任杭州师范大学钱塘学者特聘教授 (2010年至今);曾任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尖峰学者讲座教授(2008-2009年),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讲座教授(2005-2007)。
1 人物履历
刘军教授1992年获美国马萨诸塞大学英美文学博士, 1987年获马萨诸塞大学英美文学硕士,1975年毕业于西安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本科, 1975年至1977年留学于英国杜伦大学。 1981年至1984年在联合国总部担任高级译员,1981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联合国译员训练班,获研究生翻译证书。
刘军于2000年和2005年,经由加州州立大学的优秀毕业生选举,选入《美国教师名人录》。他两次(1995年和1996年)参与美国人文科学全国基金会的研究项目。获得过加州州立大学的创作资助(1996年)和马萨诸塞大学研究奖金(1989-1990年)。在加州州立大学,刘军历任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参议院的参议员、文学院理事会理事、亚洲和亚美学科顾问委员会委员、英语系研究生主任以及多个委员会的主席。
2 主要著作
刘军以童明的笔名在国内发表了许多学术论文和专著。发表的专著有:《现代性赋格:19世纪欧洲文学名著启示录》(2008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英语版专著《美国文学史》 多次刊印, 增订版2008年由外研社作为大学生和研究生教材出版。他和何其莘教授合编的《文化透视英语教程》共六册,该套综合性教材被列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在国内有影响的论文包括:“互文性”、“解构体系暴力和暴力体系:德里达论逻各斯/卡夫卡写流放地”(《外国文学》2014年第五期),“解构:上下篇”(《外国文学》2012年第五期)、“暗恐/非家幻觉”(《外国文学》2011年第四期)、“尼采式的转折 (上、下篇)“ (《外国文学》2008年第一、二期)。“启蒙”(上下篇)(《西方文论关键词》)、“飞散”(《西方文论关键词》)、“家园的跨民族译本:论‘后’时代的飞散视角”(2005年《中国比较文学》)、“世界性美学思维振复汉语文学:木心风格的意义。”(2006年 《中国图书评论》)、“飞散的文化和文学”。(2006年《外国文学》)以及论述波德莱尔、福楼拜、陀思妥耶夫斯基等学术性散文。 童明在北京、上海、长沙、洛阳、南京、济南、威海、合肥、福州、泉州、海口、厦门、广州、苏州、杭州、金华、西安等地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做过上百次学术讲座。
2013年以来,刘军以童明的笔名在《南方周末》等报刊发表一系列专栏评论和散文,包括:“卡夫卡的门卫”,“公开的秘密”,“城市应适宜步行”,“再论豪斯曼计划”,“豪斯曼计划:城市现代化的警讯”,“时间的梦”,“盛世盖茨比:美国梦的迷失”,“善贼论”,“屌丝,曾经在圣彼得堡”,“红灯前的人群”,“负面能力和正能量”,“浮士德博士,你幸福吗?”,“莫言的谵妄现实主义”,“波德莱尔的眼睛”等。
刘教授受墨西哥国会之约,发表评价诗人帕斯的文章,收入墨西哥国会2014年纪念帕斯的专著。他在美国的耶鲁大学、现代语言学会 (MLA)、G.K. Hall, Greenwood, 英语教师美国全国委员会、《东西方思想》、《现代中国文学和文化》、社会形象的跨学科研究协会等出版社和学术机构的刊物和专著上发表过二十多篇论文,涉及跨文明想象、飞散、民族主义和跨民族思维、美国现代文学、亚裔文学等多种题目。
2011年,他所译的木心小说集英文版《空房》由美国著名文学出版社 New Directions 出版, 译文为《出版人周刊》等多方书评所称赞。2012年,他翻译并含评论和介绍的《京剧曹操和杨修》(英语版)由安徽文艺出版社2012年出版。他汉译英的短篇小说和诗歌刊登在美国的《没有国界的文字》(在线世界文学杂志)、《圣彼得堡评论》(2012, 2009年)、《布鲁克林铁轨》(2013)、《柿子》(2002年)、《北达科达季刊》(1997年春季)等文学刊物上。 2013年,他所翻译的木心短篇小说“SOS”获美国Pushcart文学奖提名。2012-2013年,他以顾问制片人身份参与英文故事片《琵琶行》的制作。2010年起,他担任纪录片“木心”的主题顾问。2004年,他在纽约为日本NHK电视台拍摄的记录片 《木心》翻译了英语字幕。他译的的福克纳长篇小说《八月之光》经美国蓝灯书屋授权连载在《中报》副刊上(1987年11月18日至1988年8月28日)。他译的美国作家迪肯逊、福克纳、海明威的书信 (包括七篇介绍文章及注释)见于四卷的《名家书信选》(曹又方编,台北:圆神出版社,1989年)。
3 文学之路
童明之所以走上文学的道路,与其母亲有密切关系。童明的妈妈毕业于人民大学,爱好读书的习性也遗传给了儿女。童明的童年就是在书的陪伴下度过的。大约从初中开始,童明就大量的接触外国文学作品。善于给自己制造机会的他,就在文革下乡期间,也偷偷的翻看《复活》。大量的阅读,特别是广泛的接触外国文学,为童明后来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一个生根于中华大地教书于异国他乡的资深学者,他感叹道:经济全球化终于到来,文化全球化也必将成为一种趋势。我们这些跨民族。跨地区的飞散作家也终于可以兼顾两边,通过文化翻译、沟通、传播,就像花粉随风飘散一样,将中国文化的种子散播于异土,也为本土带来新鲜气息。说到这儿的时候,童明像个小孩子似的两手拢成鲜花状,喜悦之色溢于言表。
童明特别欣赏魏晋时期的散文家。他套用鲁迅先生在《中国文学史略》中的话说,他们的风格代表着中国的脊梁。他还表示,这种风格不会被全球化同化,而是在自己的特征上再一次重生。这种繁衍形成到一定气侯,理所当然会具有异国气息,但因此也更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童明谈到虽然现在的学生接触更多的是影视作品,但是书籍作为文化传播的一种方式永远不会消失。因为翻书的感觉更接近人性。这是一种文化唯物主义。网上阅读虽然便捷,但谁又能知道若干年后不会有一种更新的科技,如电子纸之类既不占空间又留有翻阅的感觉的两全其美的产品来代替网上阅读呢?书本是不同于简牍的。
提到文人与做官之间的关系,童明指出,知识分子受官本位主义影响,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就连孔子也不甘心只传播儒家文化,也想通过教化来影响政治。18世纪的英国也有类似的现象。但文学是完全可以独立于官场之外的。教授就是教授。从事文学是一项崇高的事业,也许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代价。现实生活中,考虑求职。生存当然无可厚非,但大学不仅教会学生怎样谋生,更教会他们如何做人。技能的传授,对人性世界理解的提升,才是学习的目的。“老子讲‘大道无为’,”童明笑着说,“就像音乐,不听音乐也可以过一世,但一个人若从没听过音乐,该是多么乏味。因此学生应尽可能的多学习,作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他告戒学生,暂时听不懂,或者根本不赞同老师的观点,也要去听。
提及他的笔名,童明采用尼采的观点说:人生来是儿童,以后因生活的负重而变成骆驼;再成长因不平,发怒想吼狮;最后返朴归真又成为儿童。取个笔名意味着要隐去艺术家完成艺术。
当代文学青年要保持对文学的兴趣,路是漫长的,要持之以恒。追求文学等同于谈恋爱,是一个双项选择的过程。你选择文学,文学不一定会选择你。当今社会重理轻文的现象是个缺陷。“我们讲四个现代化,其实还要加上‘文学现代化’和‘美学现代化’!”
特别说明:本页面内容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对本内容有任何异议,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为您处理!
Copyright©2007–2024 www.100xuex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圣才学习网 版权所有
全国热线:400-900-8858(09:00-22:00),18001260133(09:00-22:00)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